20
2023
04

智能座舱专家交流要点-0419


智能座舱专家交流要点-0419

———————————

?HUD渗透率预期&提升的原因

预计25年国内前装渗透率达30%+,全球前装渗透率达40%+,整车座舱开发偏产品经理导向,核心是能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科技感+替代部分仪表节约成本。客户愿意用,车厂成本也能平衡。


?HUD技术趋势&成本

1、趋势:未来投影尺寸会越做越大,AR-HUD占比提升,未来可能是AR-HUD用于顶配、传统W-HUD用于标配,尤其对于新势力而言,往明后年看,主力车型HUD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车企步伐可能会慢一点。架构上趋势是软件&算法上移至座舱域控,只给Tier1做硬件,对主机厂OTA、功能拓展更有利。


2、成本:目前AR-HUD DLP方案比较贵,日本精机要5-6k,华阳3k+,上汽用华为LCOS 5k左右、大众用LG的TFT不到3k、长城摩卡的成本在4k-5k。


?域控未来格局

车身域功能比较传统,谁来做影响不大,智驾/座舱域算力要求高,涉及整车控制的核心技术,蔚来、小米、理想等新势力都会采用软件算法自研,硬件分包给德赛、经纬恒润等Tier1的形式,但也仅限于有自研能力的车企,传统主机厂可能还是找Tier1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预计未来5-10年都是这样的形式。


?座舱域控的壁垒&国产替代

1、壁垒:大家都用高通8系芯片的基础上,主机厂提需求,Tier1落地,很难做出太多差异化;底软+OS+应用层主机厂自研,分包会很细,供应商最后只能说偏硬件,除非有全栈打通的能力拿出比主机厂更好的方案。


2、国产替代:芯片上蔚来已经计划24年后用自研智驾芯片取代英伟达orin,算力、安全等级足够高,向下兼容座舱域,原因是外购芯片兼容性问题不好解决,想一步到位。


?主机厂开发逻辑

德系的奔驰、奥迪是软硬件先打磨好,再推出产品量产,研发周期长;新势力先推出产品,硬件上做预埋&留冗余,再通过OTA升级完善功能,研发周期短,产品可以持续迭代。


?主机厂自动驾驶技术差异

基于大模型+感知融合,但每家架构、激光雷达数量、传感器清晰度不一样,软件算法是有区别的;机器学习主要是基于已有逻辑,通过大数据无限优化功能,但不能弥补功能、逻辑本身的缺失,主机厂先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不同工况场景下功能的丰富度和逻辑的完善程度。

上一篇 »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